文化創意產業知識創造與創意加值計畫 | 法律與科技創新中心
本計畫之主要目的,在建置「文創銀行」創意加值平台,結合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政治大學三校資源,進行跨領域之合作。
https://www.ltic.ntust.edu.tw/projects/%e6%96%87%e5%8c%96%e5%89%b5%e6%84%8f%e7%94%a2%e6%a5%ad%e7%9f%a5%e8%ad%98%e5%89%b5%e9%80%a0%e8%88%87%e5%89%b5%e6%84%8f%e5%8a%a0%e5%80%bc%e8%a8%88%e7%95%ab/
article
法律與科技創新中心
https://www.ltic.ntust.edu.tw/main/wp-content/uploads/2020/03/cover-1-1.jpg

LOADING...

文化創意產業知識創造與創意加值計畫

本計畫之主要目的,在建置「文創銀行」創意加值平台,結合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政治大學三校資源,進行跨領域之合作。具體而言,本計畫以臺科大的3D立體列印與照明光源技術,結合臺師大的茶詩書法,產出具有科技禪風的作品;並以臺科大數位所之技術,支援政大民族博物館開發電子書,打造無所不在的學習環境。此外,本計畫透過與博物館、美術館合作,以推動文化素材應用加值。

 

 

Purpose

專案目的


三校的整合可分為以下三大階段:

【第一階段為各校內的整合】:

可以再區分為本土化、智權化、品牌化、國際化的四大步驟。以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為例,本計畫將以智慧財產學院所建置的文創媒合平台,搭配應用科技學院與人文藝術中心文創組的技術平台、資訊工程學系的體感捕捉技術、色彩與照明所的光磚技術、以文化原創構想結合環境永續的理念,來呈現本校在體感互動、3D列印、照明光源等多項技術領域之卓越表現。

 

【第二階段(三校整合階段之一)】:

文化創意資源的界定。各校提出能投入合作的文化創意資源,加以整合。例如,本計畫結合臺灣科技大學的文創銀行(InnoBank)、臺灣師範大學的藝術銀行(ART BANK)、政治大學的民族博物館,盤點能共同合作之資源,構思後續應用之具體方向。

 

【第三階段(三校整合階段之二)】:

實際整合三校資源,進行跨界合作與運用,達成能量聚合的綜效。例如,以臺灣科技大學能提供的3D立體列印技術為例,結合臺灣師範大學的「茶詩」、「心經」書法,產出具有「科技禪風」的新作品,以呈現與其他二校在專業協力之綜效(synergy)。

 

本計畫之推動策略可分為以下四點:

【第一】,運用文化素材。透過生活脈絡的系統探索,形成本土文化元素之故事,以體感、APPs、動畫或影像呈現(例如:部落導覽APP—藍腹鷴保育地、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互動APP) 。

 

【第二】,促進跨校合作。以科技融合本土文化素材形式表現創意,促進跨校合作,形成動態溝通平台,以促進各校間內容素材的開放授權和加值運用(例如:互動學習─民族文物電子書)。

 

【第三】,建立中介媒合平台。透過此一平台,結合臺灣科技大學的技術力與本土地方文化元素,藉此展示最新的體感捕捉技術、3D立體動畫技術、擴增實境等技術,作為後續加值推動產學合作與文化素材應用加值之媒合平臺。同時連結國內文物典藏機構,促成形塑在地獨特的場域經濟。並與地方社群緊密結合,使文化深入地方,深化人文素養(例如:宜蘭蘭陽博物館海洋劇場)。

 

【第四】,建立智權管理機制。透過完整的知識管理,蓄積整合文創智財,發展可永續運作之經營模式,商化整體服務系統,以人文創新帶動台灣整體文創領域學術與產業發展(例如:文創銀行)。

 

 

 

Execution

專案過程/成果


 

-InnoBank文創銀行雲端平台網站-

 

InnoBank文創銀行雲端平台,整合三所學校不同面向的資源,並展示三校文創計畫所推動之成果。

網站連結 : innobank.tw

 

 

 

 

-典藏藝術銀行-

整合三校文創素材及知識庫,連結臺灣師範大學藝術銀行(Art Bank),提供具典藏及商化價值之畫作,納入InnoBank平台;臺師大藝術學院已同意授權20幅畫作,可供典藏及後續商化運用。

 

 

 

-文創三維列印-墨燈-

結合文創 三維列印

跨界合作榮獲設計大賞團隊,融入臺灣師範大學之「茶詩」書法,選用李白、陸羽、杜小山等人的詩文,應用3D-Print產出「科技禪風」新創意作品。後續將與3D-Print廠商合作,開發新商品。

 

 

將書法結合3D列印技術,轉換成具有市場價值的商品,兼具生活實用功能與藝術欣賞價值。

104年3月25至28日「2015年台灣國際照明科技展」與「LED製程展」匯聚10個國家,337家參展廠商的照明業界年度盛會,共有337家廠商展出898個攤位,參展人數達16,655人,其中國外買主1,022人,國內業者15,633人。於參展期間深受國外買主喜愛,詢問度頗高,極具商化價值。

 

本件成果與資訊工程系跨領域合作,以關懷「地球」為初心、科技為媒介,

透過內部核心組織-三面構成的字體,投影出「地球之心」的意涵。

內部核心組織字體可以依個人需求客製並抽換字體,

目前已成功開發出「福、祿、壽」以及「真、善、美」兩款三面字體。

本件成果為2015年「台灣國際照明科技展」之參展燈具,並以高技術門檻之內部核心組織獲得多家廠商青睞。

 

 

 

 

-三維畫作-秋風梗稻香-

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黃進龍院長提供畫作與授權,作為製作介紹台東縣池上鄉伯朗大道之素材來源,建立跨校的授權合作模式。

 

 

科技與文創 結合本土文化

台東縣池上鄉天堂之路,因拍攝了伯朗咖啡的廣告而廣受歡迎,被譽為是一條「翠綠的天堂路」。
廣大翠綠的稻田,能帶著心靈遠離喧囂擾嚷,親身體驗一次放鬆的純粹。

 

 

 

 

-導覽APP-原住民部落-

以試行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權之授權制度,適用於桃園縣復興鄉比亞外部落之同意機制,並取得部落同意協助其製作文化導覽APP軟體。

 

結合科技與文創 試行授權機制

比亞外部落,一個擁有濃厚的泰雅族文化以及豐富自然景觀的地方,如同世外桃源般的種植各類植物與水果,更是有保育鳥類藍腹鷴的足跡;為推廣比亞外部落的文化與特色,本團隊設計導覽APP,有語音之功能,讓大家瞭解泰雅族語與當地常見的動植物。

 

 

 

 

-體感文創-原住民跳舞機-

與資訊工程系跨領域合作,開發結合原民傳統舞蹈與體感科技之互動式休閒軟體(跳舞機)。

由現代科技結合傳統舞蹈,將既有文化透過教學互動模式讓民眾有機會接觸別具意義的傳統藝術。

開發文創 互動軟體

玩家只要看著剪影,做出類似的動作,就可得到一定的分數,相似度越高,分數也就越高。藉由此活動,讓參與者認識原民舞蹈,以為文化傳承。

 

 

 

-數位學習-民族文物電子書-

 

整合文創 數位學習

整合臺灣科技大學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之技術支援政治大學民族博物館建立電子書及數位學習系統平台─「民族文物電子書」。

介紹民族博物館館藏具意義作品典藏過程、故事沿革、圖騰寓意、設計工法等資料,與時下流行的數位科技結合,推廣具歷史文化意涵的教學故事性質電子書產品。

 

 

 

-擴增實境互動APP-臺史博兒童廳-

結合擴增實境與在地文化

利用擴增實境(AR)的技術讓使用者能在實際場景與虛擬角色互動。配合兒童廳「我的臺灣朋友」腳色,使原本靜態的場景變得活潑,藉此引起使用者的興趣,共同認識台灣家園,探索台灣在地文化。

當使用者用手機或平板對準特定場景時,螢幕中會出現虛擬角色並播放一段動畫,動畫結束後使用者能與角色合照。

 

 

 

 

-視覺化QRCode-國美互動明信片-

快速響應碼(QR code)為時下最風行之識別工具,但大多為黑白格子狀,無法立即辨識快速響應碼之內容,故視覺化快速響應碼便成為不可或缺之工具,也是本團隊積極研發之視覺科技。

結合科技與人文藝術

本團隊與國立台灣美術館合作選用林之助「朝涼」與李小鏡之「夜生活」,利用畫中素材產生視覺化之快速響應碼,並配合擴增實境製作互動明信片,讓靜態畫作之意境,利用擴增實境之動畫,完美結合科技與人文,讓民眾利用現代科技更易親近藝術作品。

→104年6月27日「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館慶」活動照片

 

 

 

-互動博物館-蘭陽海洋劇場-

無所不在的學習環境

整合本校資訊工程系與企業共同合作,透過體感技術與互動程式,為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打造「海洋劇場」,建立產官學三方合作之範例。

專案成員

林瑞珠

計畫主持人

阮聖彰

計畫共同主持人

管中徽

計畫共同主持人

姚智原

計畫共同主持人

賴祐吉

計畫共同主持人

陳皓芸

計畫共同主持人

黃進龍

計畫共同主持人

程代勒

計畫共同主持人

蕭世瓊

計畫共同主持人

張駿逸

計畫共同主持人